日本福島核電廠積水處理困難重重,冷卻與防漏義務陷兩難,不免讓人更為擔心。《新華社》報導,許多國際組織和國家專家認為,該電廠目前的狀態屬於「低燒不退」,但出現大爆炸、導緻大量放射性物質瞬間噴出的可能性不大;可隨風或海水遠程傳播的放射性元素也無窮;别的,大氣或海水對稀釋放射性物質作用很明顯。鑒於這些起因判斷,核洩漏至少對周邊國家不會有龐大影響。
報導指出,美國和中國許多專家在接受採訪時均提到,本次事變差别於車諾比核事變。在25年前的車諾比事變中,反應爐在義務時爐心爆炸,將反應爐中的數噸放射性元素的物質間接噴射到幾千公尺高空,組成污染物在大氣層大範圍傳播。福島核電廠的反應爐在地動後自動停爐,其洩漏強度與車諾比事變不在一個級別,也沒有大量放射性物質噴射到高空。
美國核籌劃委員會前委員梅裏菲爾德說,即使車諾比事變發生後,舉世各地檢測到的放射性物質水平,也都沒有高到足以引起對安康擔憂的水平,更不用說本次的核洩漏事變。
有關專家指出,並非所有放射性物質都能遠程傳播,隻有碘和銫等極少數放射性元素會借風勢和海水傳播,且次要輻射物碘131的半衰期僅為8天支配,而銫目前也次假定在海水中被檢測到,海水的稀釋作用使其含量徹底可能疏忽不計。
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水文氣象局3月30日揭曉,當地發現的碘131的濃度為允許標準的百分之一,且這一濃度在不斷消沉。同時,英國衛生防護局顯現,檢測到日本方向過來的含量極小的碘131,之以是能檢測到微量,是因為儀器很是靈敏,而這一微量放射性物質對當地人體安康沒有影響。
至於日本核洩漏對周邊海疆的影響如何?德國一間負責漁業環境放射污染監測的研究所日前發布公報指出,根據從車諾比核事變獲得的經驗,從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洩漏的放射性物質,不會對魚類等大陸生物組成長期污染。透過核電廠排斥的冷卻水以及因空氣流動被帶入大海的放射性污染物,很快會被大量流動的海水稀釋至保險水平。
該研究所說,車諾比事變發生後,德國在過去25年中,處事變產生的放射性污染物對鄰近的大西洋和波羅的海海疆魚類的影響開展持續監測,發現核事變產生的放射性污染物在水流循環好的海疆很快會被稀釋。在事變發生後第二年,德國有關海疆就已檢測不到核事變組成的銫污染,其餘國家海疆也一樣。
- May 17 Tue 2011 04:26
福島核電廠「低燒不退」 對周邊國家影響不大?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